面積800多平方米的私人會所,其中包含畫廊及多個餐廳、會客廳及臥室。兼具藝術與餐飲接待功能并能引領市場的全新的空間模式。怎樣理解藝術的全新的空間模式?理想的人居環境是怎樣的?私人會所應該怎樣定義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?藝術是留白抽象的,自然是豐富具象的。中國傳統繪畫中用藝術的手段表現自然實景,給于人充分的想象空間。我們希望,空間呈現出生命力,也像是行進中的風景畫。這里既能夠自由穿行,又能夠駐足欣賞,不僅能與成群好友林中漫步,也能獨自享受這久違的清閑。嘗試將藝術與自然環境融入居住空間里,弱化室內外的邊界感,用建筑和景觀的設計方法為室內空間進行設計,呈現與植物山水為伴的日常生活場景。藝術與生活、公共與私密、社交與獨處,看似矛盾的需求,在會所里通過空間材料的顏色意向、空間高低、明暗的區分等差異化,獲得的邊界感、使在流通的連續公共空間下,也享有安定私密的空間體驗。在水平空間動線的節點處,入口門廳的盡頭做茶室庭院、餐廳與畫廊的交接處做大坪庭,樓梯間做種植池,三處空間敲掉上層樓板做豎向空間連通,置入“山林庭院”,即是視線盡頭的風景,又是動線必經的空間,渲染自然氛圍的并可以引導空間轉換。
以黑白木三色(黑色-自然,白色-藝術,木-居所)為空間賦予不同意象,色彩空間交錯分布。視線的滅點處設置不同尺度的景觀“坪庭”(意象為黑色),“房屋”(意象為木色)藏在其中,“畫廊”(意象為白色)貫穿于居所與自然的邊界中。漫步自然、偶得居所、棲居其中。
可使用的庭院部分依據所在位置的環境跟功能做差異化處理,西側最大庭院,因遠眺的惠豐湖風景近處水薄池及相鄰室內畫廊功能,設置為開敞的可以聚會的水間庭院。相鄰起居室的東南側庭院,設置沙發區,可以圍聚烤火的私密的花間庭院。衛生間外的東北角庭院則密植喬木,設置為較為安靜的適合獨處的林間庭院。
餐廳空間,遮蔽北側窗的樓房視線,保留西側與南側窗,更好的欣賞遠處惠豐湖風景。日料餐廳降低用餐高度,同時景框高度降低,用餐同時觀賞大坪庭景觀局部,引發無限置身于自然園林中的想象。樓梯間下層設置綠植空間,與大坪庭景觀呼應在白色藝術空間內,上層西側設置與等寬的窗口,并向西延展做水池景觀。利用夕陽的光線,可以將水波光反射進室內。上層庭院部分,進深較窄的部分設置柵欄與種植樹木,遮擋相鄰視線干擾同時,制造可以近處欣賞的自然風景。
在水平流線的交通節點處設置垂直的庭院空間,渲染自然并引導空間轉換;庭院相鄰的空間設置不同尺寸洞口取景,形成豐富空間層次關系;在小區軸線景觀一側設置窗洞做風景的延伸,調整相鄰視線干擾的窗口大小,或設置柵欄、種植樹木,遮擋干擾同時,制造可以近處欣賞的自然風景。在二層室外庭院內,可以通過天井俯視茶室庭院,得到意想不到的觀景視角。休息區南側的窗洞口拉低,遮蔽稍遠處高樓,保留下近處的柳岸荷塘風景。